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绿色金融助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南(3)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类别企业数贷款户数贷款余额(亿元)智能装备.29新材料.41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21合计.91 数据来源:南通市银保监局的统计。 2016年,南通市提出“3+3+N”产

类别企业数贷款户数贷款余额(亿元)智能装备.29新材料.41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21合计.91

数据来源:南通市银保监局的统计。

2016年,南通市提出“3+3+N”产业分类,助力南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3+3+N”是指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以及符合产业发展导向、有利于发挥南通自身优势的产业。其中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这三大产业都属于战略新兴产业。表1显示,南通三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共计1372家,其中一半以上的企业均获得了绿色信贷支持,贷款余额合计为363.91亿元。

3.南通市绿色金融直接融资情况

南通市多家金融机构如兴业银行南通分行、江苏银行南通分行与南通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参与到绿色金融事业中来。南通市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创新,部分探索走在江苏省甚至全国前列。但总体而言,南通绿色金融以市场化手段满足绿色产业融资需求的直接融资数量有限、额度不大。

2016年年底,南通农商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南通农商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5亿元,债券期限5年,年利率为4.0%,是全国农信系统首单绿色金融债券。2017年,由兴业银行主承销的江苏省首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绿色私募债券——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公司非公开定向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成功发行,募集的资金将用于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水系调整项目。南通国轩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行业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于2018年成功发行第一期绿色债券,这是江苏首单由民营企业发行的绿色企业债券。第一期债券发行期限为5年,发行规模为5亿元,利率为6.5%。该企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此募集资金的项目符合新能源汽车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

总体而言,南通绿色金融发展以绿色信贷为主,但绿色信贷的总体比重仍然偏低。在直接融资方面,金融机构在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绿色私募债券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民营企业在发行绿色企业债券方面也有了突破,但在直接融资体量上仍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五、南通市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色金融发展缺乏战略高度

总体而言,南通市对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缺乏战略高度。一是未对绿色产业的标准进行界定。绿色产业的清晰界定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前提与基础,未对其标准进行界定使得绿色金融的统计口径在认知和操作上造成偏差。二是南通对绿色金融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绿色金融事业推动缺乏前瞻性,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与实施前后衔接性不够。三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信贷流程改造、风险控制调整等方面,但这些方面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使得商业银行积极性不高。

2.绿色金融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绿色金融实施手段较为单一。现阶段南通绿色金融发展以绿色信贷为主,但绿色信贷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偏低,该比例不足5%。绿色金融中直接融资工具虽已展开初步有益探索,但是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包括金融债和企业债获得金融支持的企业数量相当有限。绿色保险如比较常见的排污险等暂未实施,总体比较薄弱。南通以往实施得比较多的是环境责任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属于绿色保险,并且该保险涉及的三方主体政府、企业以及保险公司对该保险的满意度偏低,其后续运作并不明朗。二是绿色金融信息平台并未充分发挥作用。该平台设立初衷是用来宣传绿色金融政策、交流绿色金融做法、建立绿色金融重大项目库等,以期从全方位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但现阶段该信息平台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3.缺乏与绿色金融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

绿色金融支持产业发展通常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因此在初步探索阶段,往往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18年,江苏省财政厅联合相关部门率先推出 “环保贷”产品,这款产品是江苏省财政通过风险补偿、贴息等措施支持省内节能环保产业的绿色金融产品。但迄今为止,“环保贷”这一创新产品仍未在南通推进实施。绿色金融发展需要兼顾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软约束,但金融机构是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需要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提升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现阶段针对绿色金融业务南通尚未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也未对开展该业务的金融机构实行不良资产自主核销、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使得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积极性不足。仅着眼于有关监管机构下达的任务与指标,将使绿色金融难以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网址: http://www.zgzlxxcy.cn/qikandaodu/2021/0319/927.html

上一篇:辽宁战略新兴产业团队凝聚力诱致机理研究
下一篇:强化国资平台建设聚力重大项目招引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投稿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编辑部|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版面费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论文发表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