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促进区域新兴产业发展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机制研(2)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 科学研究目标 开展大数据+新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积极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纵向科研项目,发

2.2 科学研究目标

开展大数据+新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积极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纵向科研项目,发表多篇相关性科技论文;对于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的横向课题项目,吸纳研究基础较好的学生加入研究队伍中,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与产业界相关企业合作进行应用开发研究,争取申请和授予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以及软件著作权。

2.3 对外交流目标

邀请国内大数据+新技术领域相关专家来研究所从事交流讲学,承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或研讨会,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与国内外专家交流,并与国外高校从事合作研究。为进一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国际科研视野,安排教师和学生前往国外进行学习深造,以拓展所培养的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的国际学术视野。

2.4 本科生教育目标

建立大数据+新技术课程体系,在计算机类本科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大数据+新技术相关课程,构建大数据+新技术教学资源和数据平台,为我校及我省相关高校的师生提供一个大数据+新技术实践平台;开展大学生大数据+新技术创业扶持,资助老师与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大数据及新技术应用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5]。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面向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用”为主线,深入研究分析大数据与区块链、量子通讯、虚拟仿真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机制,建设“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科研平台,为实施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1] 章丽萍,姚威,陈子辰.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10):26-29.

[2] 杨洪, 李知遥, 张志强.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6-112.

[3] 姜海红. 基于OBE理念反向设计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J]. 高教学刊, 2019(25):150-152.

[4] 李辉,张标. 涉农高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 2019(5):17-22.

[5] 李秀丽. 我国大数据人才培养现状及思考[J]. 凯里学院学报[J], 2019,37(6):74-77.

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大数据+新技术发展前沿,以“产、学、研、用”为主线,深入研究分析大数据与区块链、量子通讯、虚拟仿真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机制,建设“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科研平台。在此科研平台下,开展大数据+新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为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科研创新和双创大赛提供支持,打造大数据+新技术应用双创示范基地。努力实现“基础研究-新技术项目孵化与推广-产业化”相互促进的模式,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大数据+新技术应用服务提供平台依托[1]。1 面向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研究方向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研究将探索大数据与当前新技术相互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和新形式,针对大数据、区块链技术、量子通讯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展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输送人才力量,面向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大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技术研究、区块链技术研究、量子通讯技术研究和虚拟仿真技术研究 大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技术研究针对行业大数据特点和应用需求,将大数据与云计算、区块链、量子通讯和虚拟仿真等新一代技术相结合,围绕数据挖掘算法、数据分析模型、软件服务平台和应用解决方案,开展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2]。在分布式大数据存储和查询、大数据并行计算模式与系统、Hadoop/Spark 性能优化与功能增强、分布式文件系统、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与系统、农业生态大数据分析、大规模语义数据管理与查询分析、大数据体系结构与云计算、大规模Web 信息挖掘集成、大数据新技术行业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积极促进大数据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业化发展,为宿州市大数据战略的实现做出技术和人才的贡献[3] 区块链技术研究专注于区块链基础理论区块链共识算法、P2P 网络架构、经济模型等的研究把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相结合,区块链系统开发与评测,区块链在不同行业落地应用方案、区块链人才培养培训等。大数据+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拟和国内外多家高等学校、上市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区块链的研究与?量子通讯技术研究量子通讯是近几年非常热门的一种新兴技术,主要在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实际应用,因其具有传输高效和绝对安全的特性,被认为是下一代信息科技和产业技术的支撑性研究。面向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研究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量子密集编码、量子纠缠态、纠错、存储等核心领域的系列前沿性技术,进一步促进区域量子密码通信从理论走向实验,并向实用化发展,为建设城域量 虚拟仿真技术研究当前,虚拟仿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航天、旅游、城市规划等许多行业,把大数据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进行研发与应用,将进一步拓展虚拟仿真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因此,根据当前国家战略发展背景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在大数据应用技术的支撑下,研究虚拟场景动态生成技术、高性能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实时人机交互技术、并行分布式虚拟仿真技术和仿真软件平台技术等方面的工作。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大数据与新技术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实训、科研创新和大学生比赛创业,促进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图1 面向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研究框架2 面向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研究策略依据面向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研究方向与主要研究内容,凝聚一切可用资源,实现统筹协调,制定面向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研究策略如下:2.1 科研环境建设在所开设的四个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培养面向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拟建设四个实验室、三个基地、二个平台。四个实验室分别是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工程实验室、区块链技术工程实验室、量子通讯技术工程实验室和虚拟仿真技术工程实验室。三个基地分别是大数据+新技术人力资源储备基地、大学生双创基地、农业生态大数据示范基地。二个平台分别是大数据服务平台、新技术产品生产平台。在建设四个实验室、三个基地、二个平台的过程中,利用一切可以进行校企合作的力量,以提升所建设科研平台的水平和质量[4] 科学研究目标开展大数据+新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积极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纵向科研项目,发表多篇相关性科技论文;对于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的横向课题项目,吸纳研究基础较好的学生加入研究队伍中,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与产业界相关企业合作进行应用开发研究,争取申请和授予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对外交流目标邀请国内大数据+新技术领域相关专家来研究所从事交流讲学,承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或研讨会,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与国内外专家交流,并与国外高校从事合作研究。为进一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国际科研视野,安排教师和学生前往国外进行学习深造,以拓展所培养的大数据+ 本科生教育目标建立大数据+新技术课程体系,在计算机类本科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大数据+新技术相关课程,构建大数据+新技术教学资源和数据平台,为我校及我省相关高校的师生提供一个大数据+新技术实践平台;开展大学生大数据+新技术创业扶持,资助老师与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大数据及新技术应用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5]。3 结束语本文提出面向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用”为主线,深入研究分析大数据与区块链、量子通讯、虚拟仿真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机制,建设“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科研平台,为实施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参考文献:[1] 章丽萍,姚威,陈子辰.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10):26-29.[2] 杨洪, 李知遥, 张志强.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6-112.[3] 姜海红. 基于OBE理念反向设计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J]. 高教学刊, 2019(25):150-152.[4] 李辉,张标. 涉农高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 2019(5):17-22.[5] 李秀丽. 我国大数据人才培养现状及思考[J]. 凯里学院学报[J], 2019,37(6):74-77.

文章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网址: http://www.zgzlxxcy.cn/qikandaodu/2020/0810/520.html

上一篇: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下一篇:基于大数据的新兴产业计量校准服务平台研究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投稿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编辑部|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版面费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论文发表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