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浅析徐州四大战略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1]代表着实体经济发展方向,推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2]。发展地区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的关键,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1]代表着实体经济发展方向,推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2]。发展地区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的关键,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提出经济结构调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任务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省围绕建设“一中心一基地”,提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发展目标[3]。徐州将诸多发展要素汇聚到发展实体经济上,推动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4-5]。

1 徐州四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019 年徐州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落实装备与智能制造业、新能源产业、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四大新兴主导产业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做大做强新兴产业,以培育四大新兴主导产业为重点,排定2019 年工作要点、重点项目及企业培育库,达到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占比提高2 个百分点的目标[6]。

1.1 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响应《中国制造2025》,装备制造业是徐州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制造业重点领域包括工程机械、特种车辆、安全产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五大领域,而工程机械是徐州装备制造业的核心[7]。

截至2019 年上半年,徐州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 040 亿元,同比增幅18%。徐州17 种装备列入2018 年中央财政首台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名单,累计达64 台,为全省领先。

1.2 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是徐州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产业。2019 年徐州共安排新能源重大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269 亿元。目前,徐州光伏制造行业上游优势明显,汇聚了中能硅业、协鑫硅材料等世界级企业,多晶硅产能7.5 万t/年,占全国的1/4[8]。

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行业方面,徐州成功引进行业顶尖学者,例如国家标准起草者清华大学韩敏芳教授,聚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在电力装备行业方面,徐州已汇聚了新电高科、华辰变压器等40 余家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不仅在配电变压器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更为下一步发展智能电网设备打下了坚实基础。

1.3 集成电路和ICT 产业

截至2019 年上半年,徐州集成电路材料与设备、集成电路产业封装与测试已经基本齐全和完成,同时形成了以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为主的信息技术服务业。

徐州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和ICT产业。鑫华半导体级多晶硅打破国际垄断,博康193 μm、248 μm光刻胶填补了国内空白,鑫晶半导体大尺寸硅片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三的大硅片生产基地。光刻机、刻蚀机等半导体设备实现量产,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18 年,徐州规模以上的集成电路和ICT 产业企业近200 余家,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352 亿元。

1.4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

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方面,据彭城晚报报道,截至2019 年6 月底,徐州规模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100 余家、产值同比增长了14.5%。其中,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36 家,产值同比增长30.94%。

从领军企业来看,徐州生物医药产业领军企业主要有万邦生化、思华药业等上市企业,在胰岛素、神经药研制领域处于领先位。从地区分布来看,徐州开发区、邳州市、铜山区、新沂市4 个地区为产业发展主导区,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60%。

2 徐州四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徐州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徐州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活力,但在壮大实体经济和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是徐州新兴产业未形成规模发展,对徐州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三是产业集聚度不够高,发展环境仍然需要提高优化。四是人才偏少,尤其缺乏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物。

徐州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徐州经济发展方式相对传统和落后[9],导致徐州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从徐州整体来看,徐州并没有摆脱粗犷型、外延式的发展模式。二是徐州企业数量整体较少,呈现多而不强的状况。同时,融资能力较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

新能源产业方面,直接产生能源供给徐州发展的产业虽有建树,但占总体比例还很低,“十二五”最后一年(2015 年)总占比7%、平均占比4%,发电占比为6.45%。煤炭是徐州能源消耗的资源供给主力军,在“十二五”期间乃至“十三五”期间仍占比很高。2012年煤炭占徐州能源消耗的90%左右,2018 年下降到85.7%。虽然消耗量在持续下降,但所占比例非常可观,“以煤为主”的用能格局改变不大[10]。

文章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网址: http://www.zgzlxxcy.cn/qikandaodu/2020/0725/424.html

上一篇:强化国资平台建设 聚力重大项目招引
下一篇: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制造迈向新时代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投稿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编辑部|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版面费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论文发表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