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建设“长三角龙头银行”,交通银行正在下一盘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 上海,中国最耀眼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引擎,上海不仅要成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排头兵,还要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样的国家大战略孕育历史机遇,各家金融

上海,中国最耀眼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引擎,上海不仅要成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排头兵,还要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样的国家大战略孕育历史机遇,各家金融机构争先恐后地分一杯羹。

"

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开展REITs试点、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是上海永盘的新目标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聚集地。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是上海银行业的“原住民”。

(来自网络)

有趣的是,这三个河岸都提出了长江台达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似乎打算通过战略宣示自己的“主权”。

从收入和规模来看,交通银行作为国有大型银行,在长三角具有明显优势。毫无疑问,它已经是长三角的龙头银行。再次提出“建设长三角领军银行”战略。人们相当惊讶。

交通银行不知道自己已经是长三角龙头银行了吗?是故意的还是有别的意思?

1

“?崛起”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是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试验场。

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有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经济。纵观世界全球城市发展的历史,各个城市都有大量的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业务密切相关。伦敦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城市,首先是因为它是一个国际贸易中心。

然而,随着亚洲国家的崛起,纽约和伦敦都失去了昔日世界航运中心的辉煌。相反,上海成为了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图:通用货运网

当然,光靠贸易中心的变化是动摇不了的伦敦暂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新城市要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科技创新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金融方面,上海汇集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国际金融交易所等全国性交易市场。是资本市场各种核心要素的重要聚集地。截至2021年5月,上海共有证券公司30家、期货公司34家、基金管理公司59家、证券基金期货分支机构1130家、私募基金管理人4599家。私募基金管理资产4.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此外,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已成为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机构在中国的首选。目前,上海的外商独资、外资控股和中外合资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数量占全国的一半。众多行业对外开放“首例”、“首批”落户上海。

在科技创新方面,上海积极推行设立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度。 2020年,上海各类企业将利用资本市场共募集资金6075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科创板支撑作用显着,募集资金总额占辖区IPO融资总额的近80%。

上海作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不仅要承担改革开放试验田的重担,更要成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排头兵,引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长江三角洲。

2

长三角经济区潜力巨大

众所周知,长三角经济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建设。长三角经济区由27个城市组成,以一线城市上海为核心引擎,覆盖江浙皖等26个城市。

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6,承载了全国1/6的人口,贡献了全国1/4的GDP。它是该国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之一。

2020年,长三角中部地区27个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4.5万元,明显高于1.3万元的全国平均水平。 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中,长三角地区也占据了半壁江山。

此外,长三角地区技术创新优势明显,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1/2和1/3左右。在科创板上市公司中,长三角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几乎占了一半。

除了自身的资源禀赋,长三角一体化升级为国家战略后,政策上还将加大配套。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印发了《关于支持G60长三角科技创新走廊推进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合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三角G60在产业链创新链上开展更深入、更紧密的合作。

目前,G60科技创新走廊已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创新源。

不过,虽然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有配套政策的支持,但从全球来看,长江的创新竞争力三角洲产业集群及相关金融配套设施依然薄弱。

面对这样的历史发展机遇,各家金融机构大展拳脚,长三角经济成为军事专家的战场。

3

文章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网址: http://www.zgzlxxcy.cn/zonghexinwen/2021/0710/1097.html

上一篇:沪指技术性回踩,宁德时代再创新高激活新兴产
下一篇:中国诚通:以资本运营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投稿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编辑部|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版面费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论文发表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